学术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第八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8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韩国)语言文化系、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会。

图片1.jpg

论坛由开幕式、主旨发言、分论坛发言讨论及闭幕式四部分组成。

开幕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朝鲜语专业主任曹文凯老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罗文青教授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王丹教授致开幕词。四川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广猛教授、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进财教授出席开幕式。

罗文青教授向莅临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朝鲜语专业的发展沿革与学科建设成果,并表示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期待与会学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韩人文学研究的现实图景与发展趋向,为中韩人文学研究的深化拓展探寻新路径。

王丹教授代表共同主办方向与会学者致以诚挚问候,并回顾了“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自2018年创办以来的学术历程与使命担当。在新文科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外语学科的专业建设与学术研究需要探索交叉融通的创新路径,期待各位学者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学术视野,共同推动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度。王丹教授向对本届论坛给予鼎力支持的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校长、罗文青院长及朝鲜语专业全体师生致以诚挚谢意,并向担任主旨发言的三位嘉宾及所有与会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图片2.jpg

图片3.png

在主旨发言部分,北京大学张小明教授、北京大学王元周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丽秋教授从多学科视角展现了中韩人文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与未来趋势。张小明教授以《理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一种视角》为题发言,从地缘政治观念、二元对立观念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制约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深层因素及未来调整方向。王元周教授以《1894年后的朝鲜儒林与万东庙祭享》为题发言,介绍了万东庙的象征意涵以及朝鲜儒林开化派与卫正派的分化历史,深入剖析了近代朝鲜的思想演变历程。李丽秋教授以《翻译如何脱离源语外壳——从语言形式到意义再创造》为题发言,提出了理解源语、脱离外壳和重新表达的翻译方法,并结合丰富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实现语言效果对等翻译的路径。

图片9.jpg

图片8.jpg 图片7.jpg
图片6.jpg 图片5.jpg 图片4.jpg

分论坛分别围绕“朝鲜(韩国)语言研究”“朝鲜(韩国)文学研究”“朝鲜(韩国)区域国别及翻译研究”三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专家、青年研究者宣读论文,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7位专家先后进行评议,与会学者就中韩语言、文学及区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交流与探讨。

“朝鲜(韩国)语言研究”分论坛由复旦大学郭一诚老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崔小娟老师先后担任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赵新建老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王礼亮老师进行评议并组织讨论。论坛围绕汉韩语言结构对比、功能词语义机制、语法化路径及话语标记等议题展开充分交流。湖南师范大学闫超老师以《共享论元在关系从句内的连续性及其共变特征——基于汉韩语关系化的比较》为题发言,从共享论元机制入手,探讨汉韩关系从句中论元连续性的类型差异与共变模式。铜陵学院任倩倩老师以《韩汉示幸类话语标记对比分析——以“덕”类和“亏”类为中心》为题,比较两种语言中“示幸”标记的语用特征,指出其语气表达在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化功能。国防科技大学于美灵老师以《韩国副词格助词“에”表示处所含义的认知语义图式研究》为题,探讨“에”在处所意义上的多层语义结构及其认知动因。江苏理工学院单清丛老师以《朝鲜语功能汉字“불구(不拘)”的预期功能》为题,揭示功能汉字词在现代语境中的语义延展与预期效应。复旦大学郭一诚老师进一步以《朝鲜王朝时期的汉语教育和汉语教材初探》为题,考察了朝鲜王朝对汉语教育的重视及其教材体系的制度化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赵新建老师以《韩国语功能汉字的接触过程研究》为题,追溯功能汉字在韩国语中的历史分布与接触轨迹。 北京大学张磊老师则以《韩国汉字辞书〈字林补注〉的体例结构及内容特征》为题,系统分析了辞书的编纂规范及其知识谱系。北京大学后博文老师以《从“记忆唤醒”到“话题转接”:汉韩语“对了”类话语标记的共性与个性》为题,从语篇衔接角度分析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与跨语言差异。分论坛讨论充分而深入,围绕语法化、认知语义与跨语言话语机制展开了具有启发性的交流。

“朝鲜(韩国)文学研究”分论坛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谢华老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黄霄泠老师先后主持,北京大学琴知雅老师、国立釜山大学金承龙老师和苏州大学张乃禹老师进行评议。苏州大学张乃禹老师以《反殖、隐喻与东亚时空越境——朝鲜诗人李陆史的中国体验及其诗学特质》为题发言,结合文本细读分析李陆史在中国经验中构建的跨区域诗学象征。山东大学郭长誉老师以《情志交融——农岩金昌协的骚体赋书写》为题,揭示农岩在骚体传统中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意蕴。重庆文理学院窦新光老师以《“政治小说”:一种“世界性文学类型”的东亚流转》为题,追溯“政治小说”概念的跨区域传播路径及其在东亚的在地化表现。山东大学张恬老师以《短篇与长篇:论中韩近代历史小说文体何以分化?》为题,从历史叙事等角度解释文体走向的形成逻辑。山东大学徐绿枝老师以《韩江小说〈素食者〉的联作性叙事分析》为题,探讨联作结构在当代韩国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山东大学吴铭老师则以《“东方主义”与“华夷之辨”:美韩朝鲜战争小说对中国士兵“蒙古人”叙事的文化逻辑》为题,分析文本中“蒙古性”意象的再现机制。与会学者围绕叙事形式、跨国文学想象与文化再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讨论氛围热烈,学术观点交锋充分。

“朝鲜(韩国)区域国别及翻译研究”分论坛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曹文凯老师和四川外国语大学贾萌萌老师先后主持,北京大学李婷婷老师和国防科技大学吕春燕老师担任评议人,从韩国政治、安全议题、区域国别研究范式与文学翻译等多个角度展开系统讨论。国防科技大学吕春燕老师以《尹锡悦政府时期韩国政坛弹劾风波与政局重构》为题发言,梳理韩国政坛近期政治危机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治理逻辑。上海外国语大学高陆洋老师以《“外部语言学”与区域国别研究》为题,提出语言学在区域国别方法论中的嵌入路径,强调跨学科视角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宋文志老师以《后朝核时代韩国国内安全辩论中的核选项图谱与动因分析》为题,分析韩国国内围绕核武议题形成的多元立场及其政策逻辑。天津师范大学王萌老师以《韩国参与越南战争与美韩同盟关系的重构——基于英国国家档案馆资料的分析》为题,通过新史料揭示越战时期美韩同盟结构的历史变迁。国防科技大学乐恒老师以《北大朝鲜语专业早期学科发展研究》为题,基于档案与口述资料,梳理北大朝鲜语专业在学科奠基阶段的关键人物与制度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雨晨老师以《〈骆驼祥子〉“京味儿”文化负载词韩译研究》为题,从词汇文化负载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文化再现机制。分论坛在系统交流中呈现出区域政治分析与文本翻译研究的交叉特色,展现了区域国别与语言文化研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图片11.jpg

图片12.jpg 图片10.jpg

闭幕式上,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对本届论坛的高水平组织与学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作为中韩人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正不断推动中国朝鲜(韩国)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图片13.jpg

为期一天的 “第八届博雅中韩人文学论坛”在热烈氛围中圆满落幕,与会学者高度认可本次论坛的学术水准与组织工作,并期待论坛常办常新,为我国朝鲜(韩国)学研究的深化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文:后博文

图:刘小龙